top of page
kwhohistory

考試 – 考答題技巧 – 以無法為有法



歷史科是一科講究答題技巧的科目,但同時亦是不限答題方法的科目。事實上,不論論述題及資料題的部分,題目均並沒有規定答題的方法﹑架構及寫法等,同學喜歡怎樣作答也可。因此,即使方法不同,亦可以同樣取得優異的分數。但問題是,每題題目均有提問的重點,以及分析的方向,故同學必須要清楚提問所在,然後按照題目所要求作答的方向而撰寫論文。



「以無法為有法」原是已故武術大師李小龍先生的武術思想,但同時亦能套用至論述題的作答及訓練方法當中。因作答論述題與武術一樣,均是沒有特定的形式,但不論論述題或武術,均是從「無法」到「有法」,然後再由「有法」昇華至「無法」的層次。簡單地從撰寫論述題的角度而言,即同學從無作答概念的階段經過訓練而使作答方法成形,再從規律的作答中打破規律,最終達到不受任何形式限制的作答。


概念:


無法 (無特定框架) --> 有法 (規律的框架) --> 無法 (打破框架)


於訓練論述題答法方面,大致可劃分為三個時期,分別為探索期﹑成形期及成熟期。


探索期指同學於接觸歷史科論述題題目時,對於題目的作答要求概念未清,因此需要參考其他人的做法或自行嘗試以撰寫自己的論文。於探索寫法的階段,若然同學的作答方法有誤,便容易影響到日後撰寫論文的發展,此時期對於同學研習論述題的寫法極具重要。同學處於探索期的時間一般較長,因歷史科的題型眾多,不同題目的要求均有所不同,故要弄清所有答法需要頗長的時間。如果能力較佳的同學則能較快摸清各類題型,到另一階段。但諷刺地,不少同學直到考試前仍然處於探索寫法的階段,到考試時見到題目後再探索一番﹗但實為時已晚。


第二階段為成形期,即同學於摸清各類題型的寫法後,透過操練的方式使答題方法成形。此階段強調的是操練,對各類題型的答法有了初步掌握後,就需要透過練習,分辨題目類型,然後以適當的方法﹑架構套用至作答中。不斷的練習能令同學對題目的處理達到機械化的程度,迅速拆解題目,再將作答的內容組裝成一篇完整的論述文,成為規律化的處理。若然同學需要熟習一類題型的答法,就需要撰寫大約10條相關題型的論述題,使作答的方法成形。然而,一般學生均較少撰寫論述文,日校生於中四至中六考公開考試前大約寫30-60篇論述文。然而,此數目實為不足,因歷史科題型眾多,加上不同題型於不同課題的搭配亦會使作答出現變化,因此建議於公開考試前應撰寫約80篇論述文。


第三階段為成熟期,即同學能突破任何形式﹑答法﹑架構的束縛,做到學習形式、遵守形式而又不被形式束縛。成形期後期,同學經過不斷的規律化操練後,對於各類題型應有較佳的掌握,但同時同學或會發現部分題目並不屬於主流的題型,又或者是屬於新的題型,又或者是由不同題型混合而成,使作答有異的題目,例如2014年第二題:


「1900-12年間,清政府未能使中國蛻變;1927-37年間,南京政府則成功使中國蛻變。」你是否同意此說?試提出理據,支持你的看法。


上述題目由「兩極化評論題」、「雙問題」及「轉捩點題」混合而成,然而,由於題目問及兩個項目(清政府和南京政府)有否帶來蛻變,於短短45分鐘作答時間難以當作兩題完整的轉捩題處理。加上,新高中歷史科中國上半葉此課題的重心在於改革與革命的影響,同學可以估計到題目的重心應該在於晚清改革與南京政府改革後有沒有帶來轉變。因此,同學無需當作兩題轉捩點題處理即可,只需要略述晚清改革之前的概念,然後再討論晚清改革有否帶來蛻變,然後作一對比。至於討論南京政府的時候,由於晚清改革後的情況與南京政府改革前的情況相約,因此同學可以無須討論南京政府改革前的情況,直接討論南京政府改革後的情況有否出現轉變,並作一對比即可。


從上可見,部分題目可能會較難歸類,或者以特定的方法處理,故同學需要彈性處理,思考如何能最有效回應題目及凸顯作答的內容。簡單而言,成熟期的作答方法能不被任何規則所限,彈性地運用各種形式﹑答法及架構作答題目,以作出針對性的處理。


探索期過渡至成形期則是從「無法」至「有法」的階段,同學經過操練以使答法由不規律變得規律;成形期至成熟期則是從「有法」至「無法」的階段,同學透過對各題目的深入思考,以制訂出合適的作答,到考試時,能突破各種形式﹑規律,隨心所欲地因應題目而作答。

66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