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章節已經講解了攻讀課題的基本概念(考試 – 考論述題課題選讀 – 基本概念)。於此分享內,將會先講解第一種攻讀方法—「一刀切讀法」。所謂的「一刀切讀法」指只深讀課程甲或課程乙其中一個課程作答論述題,一切刀地選讀其中之一。以下將探討「一刀切讀法」的好處和選讀那一部分攻讀較佳。
由於課程甲和課程乙內各有3個課題,課程甲的包括香港﹑中國﹑日本和東南亞;課程乙則包括兩次大戰﹑冷戰和其他戰衝突﹑經濟和社會及文化方面的國際協作。而卷二論述題的題目合共有7題,其中課程甲與課程乙各有3題,還有1題屬於不限課題的綜合題。由於考評局並未指明6個課題每個課題均會出1條題目。因此,若然隨便選讀3個課題是不穩固的做法。
以樣本試卷為例,樣本試卷的第4題為「追溯並解釋20世紀法﹑德兩國關係的發展。」此題並非單單問及兩次大戰時期的歷史,更與歐洲經濟統合或冷戰有關。同時,樣本試卷就並未有直接問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有關的題目。另外,練習卷亦然,練習卷第5題問及戈爾巴喬夫對於冷戰結束的相對重要性,第6題則問及聯合國於解決以阿衝突和巴爾幹衝突一事下的角色。因此,第5和第6題均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主要衝突和為和平所作出的努力」的部分,試卷中也並沒有問及與「協作與繁榮」(經濟﹑社會及文化方面的國際協作)的部分。換言之,如果隨便選讀3個課題以作為攻讀論述題的課題是具有一定風險的做法。
一刀切的讀法就可以將選讀課題的風險減到最低,因為課程明確分為甲﹑乙兩部分,而課程甲與課程乙之間也有較明顯的區分。一般而言,課程甲和課程乙都是平均地各出3題。因此,希望將選讀風險減到最低的同學可以選擇攻讀課程甲或課程乙其中一個即可。
至於選讀課程甲抑或是課程乙,本人則傾向建議同學選讀課程甲的部分。雖然課程甲與課程乙出題的數目一樣,但若然同學想提高能夠作答綜合題(第7題題目)的機會率,課程甲將會是不二之選。原因在於綜合題要求同學以一個國家﹑地區﹑地方﹑人物﹑年份﹑時期為例子,然後回答題目。但課程乙的部分主要讀的整個國際形勢,如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狀況﹑冷戰的形勢﹑歐洲經濟統合的發展等,卻並非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所以課程乙對於能夠成為例子以作答綜合題的機會率較低。相反,同學需要於課程甲內的了解整個20世紀香港﹑中國和日本的發展。因此,很大機會能夠作答綜合題。
以樣本試卷﹑練習卷和2012年考卷的例子作一解釋。樣本試卷的綜合題要求同學運用一個國家或地區例子,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轉捩點。中國和日本是同學於課程甲中深入研習的課程,因此以此2個國家作為例子,較容易取得理想的分數。當然,同學也能用德國﹑美國﹑法國等國家作為例子,唯同學對於此等國家的國內發展較不熟悉,故發揮較為有限。
同樣地,練習卷綜合題(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例子,解釋該例子於20世紀末在什麼程度上不同於20世紀初)和2012年考卷(以一個國家為例子,解釋為何其可於20世紀下半葉被視為一個強國)均是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例,因此,中國﹑日本和香港都是較佳的例子以回答綜合題。
簡而言之,若然同學想將選讀課題以攻讀論述題的風險減到最低,「一刀切讀法」將會是一個較佳的攻讀策略,此方法好處是選擇起來較為簡單,同時也能滿足到選題上的需要。其中,攻讀課程甲的部分較大機會可於7題題目選答4題,而課程乙能夠選答4題的機會率則較低。然而,此讀法的缺點則是選題時的空間仍然較窄,同學需要掌握熟大部分的題型,否則一旦在主題甲/乙出了兩類同學不熟悉的題型,同學便很難到合適的題目作答。往後,本Blog(或Youtube)也會介紹其他不同的讀法,包括本人提倡的「鐵三角讀法」,有興趣的同學可繼續留意本Blog的分享。
附:
中學文憑試歷史科練習卷及樣本試卷:https://www.hkeaa.edu.hk/tc/hkdse/assessment/sample_practice_paper/
Comentarios